首页

sm女王视频在线

时间:2024-07-06 01:51:02 作者:(年中经济观察)极端天气频发会否影响中国粮食安全? 浏览量:70038

  中新社北京7月5日电 (记者 陈溯)今年入汛以来,中国极端天气频发。6月,华北、黄淮等地干旱快速发展,长江流域遭遇历史同期第二多强降雨。中国粮食安全会否因此受到影响?

  进入夏季,中国出现“南涝北旱”现象,南方强降雨具有极端性。据气象部门统计,6月10日入梅以来(6月10日至30日),长江流域、珠江流域降水量分别较常年同期偏多49.2%和18.6%。强降水造成广东、广西、福建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南、贵州、安徽、湖北9省份部分地区遭受严重暴雨洪涝等灾害。

 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向中新社记者表示,南方强降雨主要影响水稻生长区,水稻是水生作物,洪涝灾害对其影响不大,且当前尚处于年中,随着后期加强补种和技术干预,仍可挽回一定损失。“作为重要口粮之一,中国稻谷库存充裕,南方洪涝灾害对中国大米安全供给影响比较有限。”

  与此同时,华北、黄淮、江淮持续少雨高温,干旱快速发展,农业生产面临挑战。李国祥认为,6月干旱正值小麦收获季后期,对其影响较小。旱情主要影响玉米夏播时机,由于后期天气具有较大不确定性,应重点关注其对夏播的影响。

  据农业农村部公开信息,占中国全年粮食产量20%以上的夏粮今年丰收已成定局。当前正值秋粮生长期,展望后期,能否保障全年粮食安全主要取决于水旱灾害对其影响如何。

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姜文来表示,目前秋粮玉米正处于出苗和生长期,水资源保障十分重要。从现实情况来看,中国大中型灌区水资源基本能够得到保障,灌区粮食产量占全国75%以上,对保障粮食安全发挥了顶梁柱作用。“从整体情况判断,尽管水旱灾害频发,只要应对措施得当且不发生大面积极端变化,不足以影响今年国家粮食安全,不用过度担心。”

  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,也是农业生产大国和人口大国。极端天气频发之下,官方已行动起来,采取加强气象监测预警、农田水利调控、农业技术减灾等多种措施减轻灾情损失,全力保障粮食安全。

  姜文来表示,近年来,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,抵御水旱灾能力不断增强。2000年至2022年,中国平均每年因旱灾粮食损失为223亿公斤,而2013年至2022年平均因旱灾粮食损失为136亿公斤,粮食生产抵御旱灾能力显著增强。

 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,极端干旱、水灾发生的频次和强度不断增加,对农业生产的挑战也在加剧。

  李国祥表示,面对日益频发的极端天气事件,要加强农业灾害防控体制机制建设,细化各项应对措施。如以前通常是“南涝北旱”,在极端天气影响下,现在北方也易出现极端暴雨。去年华北地区遭遇的严重涝灾,就提醒北方地区要加强排灌系统建设。

  姜文来提醒,应对极端气候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,仍然任重道远。要强化现代化手段,加强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建设,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。(完)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中新教育丨高校探索打造数学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机制

业内人士认为,主题公园能提供娱乐项目、舞台演艺、景观设施等多种旅游体验,并配有相对完善的餐饮和住宿服务,能够满足全家出游的多重需求。对于既想与家人团圆、又想利用假期休闲度假的游客来说,主题公园是阖家出游的好去处。

中国篮球公开赛·粉色风暴女子篮球3v3联赛在京开赛

巴斯特雷金说,目前,4名涉嫌直接参与音乐厅恐袭的嫌疑人在审讯和庭审中均表示认罪,并提供了有关犯罪情节、雇主和协助准备恐怖袭击人员的详细证词。

三部门联合印发《划转充实社保基金国有股权及现金收益运作管理暂行办法》

“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,先立后破、因地制宜、分类指导,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、产业基础、科研条件等,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、新模式、新动能发展。”字里行间,蕴含着总书记对推进“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”的辩证思考。

(两会速递)刘国梁:退役运动员可带动更多人参与体育运动

不管是粮食这个经济发展的“底盘”,还是消费这个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,都稳而有力。对中国这么大的一个经济体量来说,只有基本盘稳,大局才稳,基础才牢。观今日之中国,生产要素有支撑,市场需求有潜力,产业体系有韧性,创新创造有活力,宏观政策有空间。确保大方向稳,方针政策稳,战略部署稳,不管任何时候都稳稳当当,就能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。

广东地区去年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1562亿元

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,2023年全国餐饮收入52,890亿元,同比上升20.4%,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13,356亿元,同比上升20.9%。根据中国烹饪协会数据,餐饮收入增幅领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13.2%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
链接文字